为记录机电厂数十年的发展历程,迎接校庆110周年,在学校校庆办、资产公司的支持下,原机电厂老同志历时大半年时间,编撰完成了《机电厂回望》一书。全书共11万字,分为回忆文章、有关报道、大事记、职工名单和老照片等五个部分组成,该书对于回顾我校校办产业的发展历程及贡献,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老校长章开沅、王庆生、邓宗琦、汪文汉分别为本书题词或作序,章开沅老校长的题词为:“筚路蓝缕,以启山林。创业前驱,为校争光。回顾百年,勿忘此厂。厂虽已逝,精神永存。”王庆生老校长的题词为:“校办企业创佳绩,服务社会谱新篇”。
机电厂的雏形源于1953年10月正式命名“华中师范学院”时设在物理系内的设备仪器维修所(金工修理组),其历史可追溯到华中大学时期。地点在原来的校区昙华林。当时只有1名职工,1954年增加到4人,1956年发展到5人,那时的主要任务是对物理系实验室的设备进行维修。1959年,学校体制进行调整时,才将最初的这个作坊式的小修理所正式命名为“华中师范学院机电厂”。以前的小作坊归物理系管理,1959年归学校生产管理科领导后,职工人数增加很快,达到42人,生产职能也从过去的对内仪器维修发展到对外生产产品。从生产木制车床开始,后扩展到生产手摇台式钻床、牛头刨床以及C101型全齿轮车床等产品。
机电厂成立后,发展并非一帆风顺,而是经历了波澜起伏。1961年,受全国大气候影响,机电厂实施人员精简,仅留下职工9人作为应付全校有关教学设备的维修工作。1964-1970年,学校因理科学生实行半工半读,为满足教学需要,机电厂职工人数又从9人逐步增加到46人。生产项目除了原来单纯进行教学设备的维修外,还要承担理科学生的教学实习任务。1970-1972年间,工厂开发了0.6KW、3KW、40KW水轮发电机等新产品。投产后,可供应缺电地区使用,在当时的情况下,可解决部分地区的缺电和无电问题,因而深受用户的欢迎。
1983年前,工厂生产的运转是在计划经济轨道上运行,生产效益不高,年总产值徘徊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,最高年产值也只达到26万元,人均年生产产值在5000元左右。
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后,机电厂在新的领导班子带领下,为把工厂办成一个能真正为国家、学校作贡献的合格的校办工厂,按照全国教学大纲的要求,从多方面调査、了解市场的需求,着手进行SDF型教学实验电机的研制。产品问世后,得到了国家教委的肯定,深受用户的欢迎。从此,翻开了华师机电厂新发展的扉页。
十多年后,随着SDF系列实验电机这一产品的开发、完善、扩展,工厂在生产规模、人员结构、资产投入、工厂管理和体制建设各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和提高,逐步成为有一定规模的国家教委定点生产教学仪器的专业厂家,是国家教委第一批组织检査验收的教学仪器生产合格企业。
工厂生产的SDF系列专用教学实验电动一发电机组是高等理、工、科,师范院校、师专、中专及有关电力大学,职工大学,机电专业技术学校的有关专业必不可少的实验设备,是列入国家教委教学大纲的定型产品,该系列产品现在已有二十多个品种,可满足各种类型学校开设各种电机、电工、电力拖动等几十个实验的要求。1989年以来,该系列产品参加世界银行贷款的中国教育项目投标,先后六次中标,中标额总计达七百多万元。特别是1996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开发的电机、电工、交直流、变频等多种种实验台,以其开放式结构,组合式电源、模块式电路,具有任意更换,功能齐全,技术先进、外形美观,并能较好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等优点。不仅优化提髙了设备档次而且拓展了实验领域和适应范围、受到用户好评。
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叶,机电厂有学校编制的正式职工78人,还有10几名聘用的年轻合同工。其中高、中级各类技术人员20余人,厂房面积近5000多平方米,固定资产300余万元,各种生产设备144套(其中汽车3台),总资产占有500多万元。产品的创新,销售收入的提高,利润的增长,给企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,工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和要求,为提升机电厂的知名度,利于工厂独立的对外开展业务,同时也为了规避学校的连带责任。1997年机电厂由学校下属的二级企业提升为一级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。注册资本金由191.2万元变更为360万元。经营范围扩展为:教学实验电动机、发电机,电机、电工、变流、变频技术试验台等教学仪器的设备制造、经营和培训等。主要用户扩展到全国理工科高校、相关中等专业学校以及技工学校。自1996年推出教学试验台系列产品后, 1997、98年年销售额从之前200万元左右迅速提升到500万元以上,同比利润也大幅提升。同时也为我校赢得了荣誉。
时光进入2001年,学校规划在机电厂旁的山坡处新建9号教学楼,机电厂属于规划拆迁范围。为服从学校大局,机电厂被迫关闭。人员分流到学校其它单位。机电厂的关闭、留给学校的是新的建设和发展,留给曾经工作过的机电厂人是永久的回忆和怀念。(文/图 王林方)